美国学生的家庭生活无疑和我们迥然不同。在生活的自然环境上,他们的绿化异常细致,高速公路、城郊公路的两旁也皆为大片大片绿色的森林,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片浓密的绿荫,这种绿化程度令人震惊!抬头仰望天空,没有灰蒙蒙,满眼都是蔚蓝色,一种有些美丽的蔚蓝色!我的寄宿家庭,房前屋后都是花草树木,早上一出门就可以呼吸到一缕大自然的气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问候!步行不过五分钟,就来到了湖边,微风阵阵,湖面上泛起鱼鳞似的波纹,低头细观,水流清澈见底,水底的细沙和鹅卵石都依稀可见!因此,这些地方也都成为了他们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地方。有几位同学曾和自己的寄宿家庭一起,驾着小船到湖上去钓鱼,而我也和我的寄宿家庭一起走了约有五分钟的步途,来到家后面的湖上钓鱼。也有些则是骑着自家的迷你越野车,到森林中去探险。
要是只把他们的家庭生活固定在他们的住宅之中,便是另外一幅景象。美国学生在家中的生活倒是大都异常平淡,因为作业不是很多,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少数几人喜欢在家里学习,更多的还是在家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由于他们都住在自家的别墅中,因而,他们在家里,也有足够的空间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女生大多喜欢在家里画画、折纸;男孩子则更多的是喜欢在家里摆些体育器材进行锻炼。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房间中很多装饰诸如海报、摄影等等都极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至于他们的饮食,尽管对于我们来说十分新奇,但总还是简单。早上仅仅是喝上几杯饮料,用一些小甜点泡着牛奶吃,就算是早饭了;中午在学校的时候吃的也只是一些三明治或是汉堡;哪怕是寄宿家庭带我们去饭店吃正餐、或是大家在一起举行野餐,也不过是比萨、烤肉再加上略微不同的蟹肉三明治。但无论如何,食品的热量总是很大,看似仅仅一点,吃下去却始终不饿。
至于学校的生活,尽管我们只在他们的学校中观察了一天,却是大家最为关心,也最被大家重视的地方。有几位同学去的是西北中学的高中部、另外几位则是去的初中部。首先是高中部,美国高中更注重全面发展,课程的设置也是异常多样化,学生也实行的是走班制的上课制度,并没有真正的班级之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除了几门基础学科,还有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科目,例如:陶艺、烹饪等:烹饪课上,老师给学生准备好食材,向同学们列出当天所要制作的食品,随后几人合作分组,开始进行制作。而制作完成后,同学们也能够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生活技能。而学校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的重视程度,比之学科成绩,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我们所经历的历史和英语课,老师似乎就真像是一个"领路人",或者是"话题发起人",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们进行讨论,而历史课,学生们则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对着白板围坐一圈,讨论着今天要进行学习的题目。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将要学习的课本中的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而他们的数学课上所授课的方式,与我们的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同样都是应用题或是计算题。然而课下所布置的作业却截然不同:为了是学生们更好地吸收数学方法,老师往往是以布置课题,或是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小练习的形式当做作业,因而也使同学发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兴趣,慢慢地吸收知识。
而对于初中生的学习课程,相对于高中来说要简单许多,但同样少不了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的科目:生物课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进行记录。而且,对于学生所要观察的事物,老师从来不加于限制,每当学生有所要求时,老师都是尽其所能的提供实验观察所需的器械和材料。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美术课,显然,他们的美术课给每宽松,学生在里面真正的创作,仿佛便如身处一个安静的工作室一样,所有的学生也都根据自己所想的进行绘画。当我们看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作品时,我们虽然没有过多的称赞他们的画艺,但是他们所创作出的"印象派"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想象力、创造力却令我们赞叹不已。他们在美术课上的绘画的自由性,则是我们可遇而不可求的。他们的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我们也有幸在一旁旁听,他们的音乐课的授课方式也完全与我们不同,上课的学生们拿着各自的各自擅长的乐器,组成了一个不小的乐队,架子鼓、单簧管、小号、场地、长号……接近完整的西洋管弦乐队。音乐老师司职乐队的指挥,音乐课就在老师的一遍一遍的指挥下进行。而每当乐队的演奏出现一些瑕疵之时,音乐老师只消一个手势,学生们便都停止了演奏,在经过老师的一番指导后,演奏才继续进行。
令我们真正意想不到的是,学校中竟然还有一个不小的、专门给学生用于练习植物培养的花房,而花房中的喇叭花和其所产生的花香,却使我们不禁觉得身处一个公园的花圃之中,旁边却还有几个小小的快要成熟的西红柿。而我们又在另一间房间中,看到了几台供学生进行操作实习的小型推土机,就好像我们的技工学校。他们在数学课上所能使用计算器的"条例",也使我们艳羡不已。但冷静下来之后,几位同学也想通了其中的种种利弊关系,倒也只是说说罢了。
对于在学校中一天的想法:我们都摒弃了所谓"美国学校考试少"的念头,因为我们团队中的不少同学和我,都经历了他们的考试,而在又询问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他们对于"考试较为频繁"的肯定的回答。而我们所观察到的一点,也是我们所认同、并在之前早有耳闻的:美国的学校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极为重视,从生活的技巧到学习的素养,再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出发进行课程安排,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课堂中的轻松的环境,以及老师在课上所扮演的角色——并进行引导和启发性的做法,则是我们都看到了的。而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加之学校的帮助,亦可学、亦可拓展,也是我们跟随他们生活的过程中所能够感受得到的。
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在发现美国学校教育方式中的有优点和先进的地方时,我们并没有只是一味的刻意地在脑海中加强"美国学校的好",或者单纯地强调"国内的学校不如美国的学校",而是相对平和的辩证的看待我们所发现的这一切。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关于美国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之外的生活,其实很多时候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也绝对摆脱不了美国社会的大背景环境,因而,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学生的社会生活,有些时候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同样各有各的不同的地方。
在寄宿家庭的第三天——周日,我和尹永泽跟随寄宿家庭一同来到小镇上的一所教堂进行礼拜,团队成员中也有一位同学跟随自己的寄宿家庭进行了礼拜。西方人的这种集体信仰我们很早就听说过,再加上学校就毗邻一所德式教堂,平常生活中,教堂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可望而不可及",而且我们的社会环境中并没有礼拜这一制度,因为我们也对真实发生在教堂中的礼拜充满了期待。到了教堂,整个礼拜的时间并不长,大约两个小时多一些的时间;整个过程也并不复杂:唱赞歌、祈祷和听牧师的讲话。和我之前听到的庄严的、音域辽阔赞歌并不完全一样,那天,我所听到的赞歌似乎更为轻快,旋律也非常简单明了,只听了一段,就可以跟着哼唱了。但赞歌无论怎么变化,中心都是对于上帝的无限崇拜。唱完赞歌后,便是祈祷。祈祷的过程极为短暂,但后来我们在学校中也遇到了似曾相识的情景——早上,刚到学校,并没有直接上课,而是先跟着扩音器中所播放的内容跟着祈祷。而礼拜的大部分时间属于牧师。我所了解的我们三人所听到的两位牧师的讲解并不一样:我和尹永泽所听到的是关于"友情的坎坷";而另外一位同学所遇到的牧师,讲的则是圣经的内容。仔细想来,所差不多,我们在听讲解时,寄宿家庭的同学给我们拿出了放在前面椅背上的《Holy Bible》——《圣经》,并翻到了所涉及的内容的那几页。如此看来,牧师的讲解其实大同小异,只不过因人而异的或多或少加入了牧师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历。总结他们的礼拜,其实是其集体信仰的影响结果,生活中的实践证明,很多时候在法律无法限制或者约束的情况下,发自内心的信仰,其实,才是真正影响、制约以致升华个人行为品质的因素。
我也同样经历了他们的社会义工活动——"义务洗车活动"。这样的社会义工的活动从最开始便是学校统一组织,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学生们不依靠学校的组织,便可以完成活动的从组织到联系、再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了。而对于他们的社会义工的信息,我们更多的是从寄宿家庭的母亲口中,和她所馈赠给我们的杂志中得到的:总体来说,美国的社会义工团队包含了,从儿童到青年到成年人的不同年龄段的人,而他们也都积极地从各个方面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无疑,这样的社会活动,潜移默化的使美国人产生了对于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
当然,美国学生的社会生活远远不止这些,有些男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跟随学校或者团队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也有时会到学校中,和老师家长一起参加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写成报告之时,受到寄宿家庭同学的来信,说道他将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舞会,并和老师同学一起开车去海边宿营)。甚至是和朋友们一起去射箭、打保龄球,或是钓鱼时划船在互相相遇而谈,亦被他们称为是社会生活。显而易见,他们眼中的社会生活,和我们所经历的、所想象的仍有一定的出入。
|